1.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习阶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 其中,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 )
A.基本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B.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与指导
C.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与指导 D.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
2.既是德育的主体,又是德育的客体的是(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3.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关系是( )
A.二者之间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 D.相互包容的关系
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B.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5.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受教育者 B.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方法
6.体谅模式使用诸如“有人在乘车时不停地跟司机说笑话,接着可能发生什么?”之类的人际互动情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经验,续写故事或画连环画,分组合作编写和表演情景剧, 其直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 )
A.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客观评价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B.设身处地,从参与者的立场感受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C.设身处地,从参与者的立场预估人际行为后果
D.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预估人际行为后果
7.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克已内省”,也就是说要( )
A.“过则勿惮改”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C.“言必信,行必果” D.“一以贯之”
8.以下情况中属于运用榜样示范方法的是( )
A.教师用心讲解每一个知识点 B.班长工作突出,班主任口头奖励了班长
C.教师在教室里贴满了伟人的画像 D.家长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
9.市场经济条件下,关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学校德育工作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但不要受市场经济的左右
B.孩子是家庭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家长要处处关爱、事事包办
C.父母应重视孩子思想品德教育,把孩子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D.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来正面影响、教育青少年
10.德育过程中的基础是( )
A.提高品德认识 B.陶冶品德情感
C.激发品德动机 D.锻炼德育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11.我国学校德育的途径包括( )
A.班主任工作 B.课外、校外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思想品德课 E.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12.运用说服教育法的要求包括( )
A.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 B.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C.注意时机
D.以诚待人 E.公平、公正、合情合理
13.品德评价法主要包括( )
A.奖励 B.惩罚 C.评比
D.操行评定 E.自我批评
14.说服教育法运用事实进行说理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 )
A.参观 B.读书指导 C.访问
D.调查 E.报告
15.德育教育的体谅模式的特征有( )
A.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 B.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C.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D.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E.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三、判断题
16.孔子提出的“力行而近乎仁”这一观点,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 ( )
17.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 )
18.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 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称为陶冶教育法。 ( )
19.享用性功能是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 )
20.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这是德 育的社会模仿模式所主张的理念。 ( )
四、材料分析题(本题 10 分)
某初二(3)班的许多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教室里失去了往日的欢快和活泼。班主任为缓解这种气氛,带领学生去溜冰。学生一次次摔跤一次次又站起来, 丝毫没有沮丧和气馁。班主任就借机告诉学生:“学会溜冰尚且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摔跤才能成功,更何况复杂艰苦的学习呢?”于是学生们放下心理包袱,又信心十足地投入学习中。结合教育学理论分析上述案例。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小学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小学德育的重点 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答案:B
解析: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要素构成,其中受教育者既是受教育的客体,又是道德实践的主体, 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内在因素。
3.答案:B
解析: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4.答案:C
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 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 的特殊矛盾。
5.答案:B
解析: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6.答案:B
解析:体谅模式由英国的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费尔首创。体谅模式认为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 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 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认为教育即学会关心。
7.答案:B
解析:克己内省是孔子提出的重要的道德思想,经后世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家的发展。是指严格要求、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一定的道德规范。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 意思是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
8.答案:D
解析:A 属于说服法,B 属于口头评价法,C 属于陶冶法,D 榜样示范法。
9.答案:B
解析:孩子是家庭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家长要处处关爱、事事包办,这是错误的。
10.答案:A
解析:德育过程中的基础是提高品德认识。
二、多项选择题
11.答案:ABCDE
解析:我国学校德育的途径包括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班主任工作和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12.答案:ABCD
解析:运用说服教育法的要求:①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③注意时 机;④以诚待人。
13.答案:ABCD
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 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
14.答案:ACD
解析:说服教育法又叫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的方式:第一类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的方式,如讲解、 报告、谈话、讨论、辩论、读书指导等;第二类是运用事实进行说理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查。
15.答案:ABDE
解析:麦克费尔的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的特征表现为:(1)坚持性善论;(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3)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三、判断题
16.答案:错误
解析:孔子提出的“力行而近乎仁”这一观点,体现了知行统一原则。
17.答案:正确
解析: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 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18.答案:正确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陶冶教育法的概念。
19.答案:错误
解析: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享用性功能。
20.答案:错误
解析:体谅模式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 谅。
四、材料分析题
【参考答案】
教师利用一次溜冰活动对孩子进行了道德教育。
从德育内容上看:教师进行的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他告诉学生这样一个人生道理:学习 一定会面对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
从德育的原则来看:该教师遵循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该原则强调在德育 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 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从德育方法来看:该教师采用了实际锻炼法。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并通 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风尚。